大凉山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边缘山区,这里居住着以彝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彝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在彝族传统工艺中,漆器髹饰技艺是一项独特而珍贵的技艺,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流程。
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六个方面的工序。首先是选材,彝族人民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制作彝族漆器的优质原木是格尼和索玛。格尼主要用于制作大餐具,如酒具,而索玛则用于制作小餐具。这些原料一般在冬季砍伐,砍伐后要在树林里自然阴干,次年冬天才能进行制作。
接下来是粗坯制作。彝族漆器的粗坯分为粗坯和细坯两种。粗坯的制作是指将原木砍削成形,分为野外制作和室内制作两种方式。野外制作是直接在储藏木料的地方进行制作,而室内制作是将木料运回屋内进行制作。粗坯制作的大小和形状根据不同的餐、酒具而定,一般分为库祖和艾持两大类。
制作完成的粗坯需要进行储藏,这是漆器质量的重要环节。彝族人民通常将粗坯深埋在地里,上面再堆积农家肥进行发酵,深埋时间一般在100天左右。经过这样的处理制作而成的漆器具有不易变形、不易裂开、经久耐用的特点。
接下来是细坯制作,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制作漆器的具体形状。细坯制作需要在传统工场里完成,漆器的手工制作工场通常设在住房附近。制作时,工人们使用木架和皮带构成一个传统机械,将粗坯固定于木架上,然后由一人或若干人坐在木架板上踩踏机械令其转动。师傅则坐在工场上方,使用旋刀对准飞旋的粗坯进行削减加工,制成原木色器皿。
经过细坯制作,漆器就可以进入漆绘阶段。彝族漆器的漆绘技法独特,只有黑、红、黄三种颜色。黑色颜料是从漆树上采集的汁液,红色颜料是银朱,黄色颜料是矿物质天然颜料。漆绘工具有黑漆笔、黄漆笔、红漆笔、打点笔和颜料瓶。
*是成品的储藏。漆器的漆绘流程结束后,需要在储藏室进行阴干。储藏室一般建在房前屋后,洞中铺一层青松叶,然后将已完工的成品漆器平放洞中,不能拥挤堆放,密封严实。漆器的阴干时间很长,一般要在储藏室中放置一年以上才能投入使用和出售。
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工艺。这一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心、耐心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工艺的热爱和智慧的沉淀。大数据的分析显示,彝族漆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其制作工艺流程的独特性和精细度,以及漆器本身的独特魅力,都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欣赏。同时,我们也看到彝族漆器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材料的获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等。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彝族漆器工艺的保护和发展,促进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使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