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的彝族漆器是一种瑰宝般的传统工艺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提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彝族漆器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粗坯制作、粗坯储藏、细坯制作、漆绘和成品储藏等六个方面的环节。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认为制作彝族漆器品质的原木就是格尼和索玛两种树木。格尼用于制作大型的餐具,如酒具,而索玛则用于制作小型餐具。这两种树木的采伐通常在冬季进行,砍伐后的木料会在树林里自然阴干,然后在次年的冬天才能用于制作。
彝族漆器的制作过程中,粗坯制作是其中的重要一步。粗坯分为野外制作和室内制作两种方式。野外制作是指在储藏木料的地方直接制作粗坯,而室内制作则是将木料运回屋内进行制作。通常情况下,较大的粗坯会在野外制作好雏形,再运回来以减轻运输难度。而较小的粗坯则会在室内制作,可以一次性运回。粗坯的形状根据不同餐具和酒具的特征分为库祖和艾持两大类,形状有所不同。
粗坯制作完成后,就需要进行粗坯的储藏。这是确保漆器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通常会将粗坯深埋在地里,然后堆积农家肥进行发酵。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00天左右时间。经过这样的处理,制作出来的漆器不易变形,不易裂开,非常坚固耐用。
接下来是细坯制作,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制作漆器的具体形状。细坯制作通常在传统工场里进行,漆器的工场往往设在住房附近。制作工场里会有一个长形方坑和木架,带上皮带构成一个看似简单但却非常实用的传统机械。制作时,粗坯以活塞式固定于木架上,师傅坐在木架板上踩踏机械,而坐在工场上方的师傅会拿着一把长柄旋刀对准飞旋的粗坯进行削减。通过不同部位的削减和精细制作,最终制成原木色的器皿。
而漆绘则是彝族漆器的一大特点。彝族漆器通常只有黑、红、黄三种颜色,其中黑色的颜料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土漆,红色的颜料是银朱,黄色的颜料是石黄。漆绘的工具包括黑漆笔、黄漆笔、红漆笔、打点笔和颜料瓶。漆绘完毕后,漆器就需要进入阴干的储藏阶段。彝族漆器的阴干时间一般都很长,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才能投入使用和出售。
彝族漆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彝族人民秉承着世代相传的技艺,用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着这一传统工艺。正是这种精湛的漆器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得凉山彝族漆器成为了无可替代的瑰宝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