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吃涮火锅的黄金季,而火锅的主角之一就是毛肚(百叶)。无论是北方清汤锅还是四川红汤锅,毛肚都是消费者喜欢点的菜品之一。然而,关于毛肚的一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消费者:毛肚的差别在哪?它们是如何加工得到的?下面我们来一一解答。
首先,毛肚是牛的瓣胃的俗称,通常分为黑的、黄的和白的三种。它们的差别在于毛肚的颜色和来源。毛肚的颜色可能受到不同的饲养方式和饲料的影响,所以会有不同的颜色。至于来源,毛肚主要来自于牛的瓣胃,不同颜色的毛肚可能来自不同的瓣胃部位。
其次,关于毛肚的加工方式,有一些误解需要澄清。有些人认为毛肚是用碱水泡的或者用双氧水漂白的,甚至有人声称毛肚中含有甲醛。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毛肚在加工过程中主要是经过简单整理和清洗,不涉及使用碱水、双氧水或甲醛处理等方法。这些说法多半是源于一些不可靠的传闻。
毛肚在过去并不是大众消费的食物,直到重庆兴起涮毛肚,让它家喻户晓。在重庆火锅店,毛肚的点单率超过90%。这也给了很多外国人一个机会,以前毛肚只能被当作废弃物处理,现在却可以成为一种出口商品,赚取外汇。类似的,猪、牛、羊和鸡、鸭的各种下脚料也面临着同样的机遇。
毛肚按照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分为鲜毛肚、干毛肚、水发毛肚和冷冻毛肚。一般来说,消费者在火锅店所吃到的毛肚主要是鲜毛肚和水发毛肚。干毛肚和冷冻毛肚则主要由加工企业生产,是毛肚的半成品。鲜毛肚是经过简单整理和清洗后的毛肚,干毛肚则是通过蒸煮或盐渍的方式去掉部分水分制成的。而鲜毛肚或者干毛肚经过泡发就可以制成水发毛肚。千层肚和叶片状的毛肚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切的方式不同。
有些人认为干毛肚口感差,事实上并非如此。一头牛的毛肚只有十来斤,本地毛肚常常供不应求,只能从遥远的牧区运来。干制毛肚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体积和重量,方便储藏和运输。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盐渍法进行干制,而国外进口的毛肚一般采用蒸煮法。虽然干毛肚因为失去了水分而口感变得老而硬,但对毛肚的营养成分影响却很小。为了满足食客对“脆嫩化渣”口感的追求,干毛肚需要进行泡发处理,这样的毛肚在外观、气味和口感上甚至比鲜毛肚还要好。
综上所述,毛肚作为成都火锅的重要食材,具有浓郁的四川味道。尽管消费者对于毛肚的加工方式存在一些误解,但事实上毛肚的加工过程并不包括使用碱水、双氧水或甲醛等物质。在享受火锅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了解其中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品味正宗的四川火锅味道。